近年来,周至县严格按照省、市《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实施意见》要求,在做好衔接资金使用、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,把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作为巩固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,明确目标任务,持续压实各方责任,不断健全监管机制,聚焦重点和弱项,结合县情实际,大胆探索实践,形成了“14336”工作模式,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取得较良好的工作成效。
明确“一个目标”
进入过渡期,按照现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等规则、规范,紧紧围绕“管好扶贫项目资产,长期稳定发挥效益”目标不动摇,对脱贫攻坚期资产“回头看”,对过渡期资产严管理,不断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,确保经营性资产不流失、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。
落实“四项机制”
一是建立领导推进机制,成立由县委书记、县长任组长,县委、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,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领导小组,全面抓实资产管理工作。县级部门、镇街、村对应成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责任,密切配合,齐抓共管,织牢扶贫项目资产“管护网”。
二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,先后印发了《周至县扶贫资产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《周至县扶贫资产管理实施方案》《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》《关于加强财政涉农整合(衔接)资金项目全流程管理工作的通知》等文件,进一步厘清工作责任、明确目标任务,指导工作开展。
三是强化业务指导机制,聚焦规模底数、资产确权、管理责任、管护运营、收益分配、资产处置、问题整改、台账更新八方面,定期组织县镇村资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,提高业务骨干工作技能,指导县镇村将资产后续管理抓实落细贯彻到位。
四是强化督导检查机制,印发《关于开展财政涉农整合(衔接)资金项目和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专项督导的通知》,围绕2013—2022年形成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完善、程序规范、台账更新、队伍建设、经费落实、资料齐全等情况开展专项督帮,全面查漏补缺。
夯实“三级责任”
夯实县级统筹指导责任,在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,统筹乡村振兴、农业农村、财政等部门,指导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履行本行业资产监管责任,做好资产确权、登记和移交工作,督导镇村落实好资产日常管护工作。夯实镇(街)日常监管责任,严格落实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要求,常态化监督检查资产管护、运营、收益分配情况。夯实村级直接管理责任,明确管护责任人,落实好资产后续管护、出租运营、收益分配及带农益农工作。
分清“三种类型”
严格按照经营性资产、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实施科学分类、严格管理。对于全县532个经营性资产,着重建立完善资产管理运营制度,从产权确定、经营主体遴选、运营方式选择、收益分配方案制定、联农带农富农措施制定进行规范,发挥好经营性资产的造血功能。对于1642个公益性资产,建立完善管护制度和标准,明确产权主体和管护经费,依据资产权属,指定专人管护,建立管护日志,切实发挥公益性资产作用。对于到户类资产,由农户自行管理和运营,镇村做好技术指导和后续帮扶,依法维护到户财产权益。
实现“六个确保”
一是确保底数精准,根据资金来源,对照资金去向和项目清单,采取“自上而下梳理、自下而上对账”相结合的方式,逐一摸清核实资金、项目和资产,精准建立县镇村三级扶贫项目资产台账。
二是确保权属清晰,根据项目实施主体和资产属性,合理界定资产权属,扶贫资产全部确权到位,同步完成资产移交和管护责任落实。2013年至今,2174个资产全面确权登记、移交并录入“全国防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”信息系统,确保资产信息动态更新、账实相符。
三是确保监管到位,围绕资产现状、运营、管护、收益到账和使用情况,组织乡村振兴、财政、审计等部门,常态化深入一线监督指导,每半年开展一次扶贫项目资产专项督帮核查,帮助镇村查找问题,及时研判和解决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和风险,确保资产监管落实到位;镇村常态化开展自查,定期开展资产动态监测,落实资产监管责任。
四是确保运营良好,参照“四个一批”标准,对532个帮扶产业项目资产摸底排查,并纳入信息系统“产业项目风险监测”模块监管,分类施策。对产业链条完备且生产经营正常的519个巩固类项目,通过倾斜衔接资金项目,持续支持壮大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;对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但产业链条存在明显短板弱项的11个提升类项目,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,通过专项支持,不断提升发展能力;对2个闲置资源和资产建立闲置资产盘活台账,制定盘活方案,做到“一个闲置资产一个盘活方案、盘活一个销号一个”;对后续可能出现因市场、政策重大变化,不宜继续发展的项目,谋划替代项目或按照即将印发的《周至县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办法(试行)》进行“另起炉灶”,确保闲置项目资产“动态清零”。
五是确保分配合理,指导镇、村完善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方案,坚持济困救急差异化分配原则,根据困难程度分类分档分配收益,充分调动有劳动能力困难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,提高群众工资性收入,杜绝平均主义、一分了之。落实公示公告制度,定期公开年度收益分配结果,确保收益使用合规、有序、公开。
六是确保成效显著,根据公益性资产管理和经营性资产年度收益情况,对管理管护不到位、收益率偏低,收益兑付不及时的资产使用单位,解除租赁(使用)协议。对资产管理管护好、收益率高,能够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的,在项目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。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稳定发挥效益,助力脱贫成果巩固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