猕猴桃,俗称山洋桃、毛梨桃、藤梨、鬼桃等,西方称为“奇异果”,享有“水果之王”的美誉。
猕猴桃具有风味独特、富含维生素C等特点,是近代果树史上由野生到商品化栽培最为成功的范例。
在古代,人们发现一群猴子从四面八方奔来,争抢着吃一种颜色形态极像猴子容貌的野果,大家就把这种野果称为猕猴桃,一代代流传至今。
【奇异果】1950年之前,猕猴桃在西方称为中国醋栗。1962年,美国商人应客户要求从新西兰进口猕猴桃,但因人们不了解,进口的第一批1 000个猕猴桃数月才售完。有经销商建议采用新西兰特有的kiwi鸟来命名该水果,因为这种鸟有类似猕猴桃那样毛茸茸的羽毛,颜色相近,且是新西兰的国鸟,非常珍贵,是新西兰人的骄傲。美国人卡普兰(Caplan)将这个主意告诉了新西兰的种植商,于是命名猕猴桃为奇异果(kiwifruit),听上去倒像是新西兰土生土长的水果了。1966年,美国出版的韦氏英文大词典(Webster’s)上出现“kiwifruit”一词。
猕猴桃,俗称山洋桃、毛梨桃、藤梨、鬼桃等,西方称为“奇异果”,享有“水果之王”的美誉。
猕猴桃具有风味独特、富含维生素C等特点,是近代果树史上由野生到商品化栽培最为成功的范例。
(一)起源与传播
【起源】中国是猕猴桃的原生中心,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于1977年在广西田东县发现中新世纪地质年代的猕猴桃叶片化石,距今2000万~2600万年。
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,唐代诗人岑参在《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,寄舍弟侄等》诗中有“中庭井栏上,一架猕猴桃”的句子。
现代猕猴桃的商业驯化栽培则起源于1904年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·弗雷瑟从湖北宜昌带走的一小袋猕猴桃种子,并于1930年在新西兰建立第一个猕猴桃人工栽培果园,而当前布鲁诺、艾利森等猕猴桃品种均出自于这一小袋种子。我国商业化栽培猕猴桃从1978年起步,当年仅约15亩。
【传播】20世纪初期,猕猴桃以种子的方式从中国传播到英国和新西兰。1952年,新西兰人工栽培的猕猴桃鲜果首次出口到英国伦敦。20世纪70年代,猕猴桃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,意大利、美国、法国、日本先后开始了猕猴桃的商业化栽培,新西兰培育出来的品种引种到世界各地。20世纪80年代,智利、伊朗等国均有猕猴桃种植,我国猕猴桃产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迅猛发展。
通过我国科研人员近30年的努力,中国猕猴桃产业迅速崛起,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,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选育的黄肉猕猴桃新品种“金桃”,通过授权方式在欧洲和南美地区规模栽培,从河南野生中华猕猴桃中实生选育的红肉猕猴桃新品种“红阳”,促使国际猕猴桃产业形成绿肉、黄肉、红肉类的多样性格局。
(二)生产与应用
【分类】猕猴桃隶属猕猴桃科,猕猴桃属,有54种21个变种,共75个分类单元,除了尼泊尔猕猴桃和日本白背叶猕猴桃为国外所特有,其他均起源于中国。目前,栽培利用最多的是“徐香”“布鲁诺”“金魁”“海沃德”“贵长”“翠香”“红阳”“华优”“金艳”“黄金果”“翠玉”等中华猕猴桃品种,猕猴桃“华特”在我国也有一定规模的种植。
【生产】据FAO资料,2013年全球主要有20多个国家种植猕猴桃,栽培面积约为366万亩,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土耳其、意大利、新西兰、智利,分别约为48万、37万、17万、17万亩。
中国是世界猕猴桃最大生产国,栽培面积为210万亩,约占世界栽培面积的57.4%,其中,陕西省是我国猕猴桃种植最大的省份,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/3。另外,我国河南省西峡县、桐柏山,四川成都市,湖北省黄冈市天台山,贵州修文县,浙江省江山市、遂昌县,江西省奉新县及江苏省扬州市等地均有猕猴桃规模化种植,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。
在中国地理分布格局上,我国猕猴桃自然资源从西南到东北可划分为6个主要区域,即西南地区(云南、贵州、四川西部和南部、西藏)、华南地区(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南部)、华中地区(湖北、四川东部、重庆、湖南西部、河南南部和西南部、甘肃南部、安徽、陕西南部)、华东和东南地区(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)、华北地区(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北京、天津)、东北地区(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),其中,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是中国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。
【消费】猕猴桃是一种医食同源的食物,果实中富含多种维生素、有机酸、猕猴桃碱、多糖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,根、茎、叶、花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,是传统的中药材。同时,由于其花、果种类丰富,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。唐代陈藏器的《本草拾遗》曾记载:“猕猴桃味咸温无毒,可供药用,主治骨节风、瘫痪不遂、长年白发、痔疮等等,皮可造纸。”宋代寇宗奭的《本草衍义》中记述:“猕猴桃,今永兴军(陕西)南山甚多,食之解实热……十月烂熟,色淡绿,生则极酸,子繁细,其色如芥子……”
猕猴桃果实除食用外,也是一种很好的加工原料,可加工成猕猴桃汁、猕猴桃酒、猕猴桃果醋、猕猴桃酱、猕猴桃罐头、猕猴桃果仁油、猕猴桃祛斑油、冷冻果片、猕猴桃粉等,猕猴桃加工工程中的猕猴桃籽粕、皮渣等可用来提取粗蛋白质、果胶和膳食纤维等。猕猴桃茎皮和髓中由于富含优质的胶液、胶质,可作为造纸、建筑的黏结剂。
(三)衍生的文化现象与价值
【名称传说】相传古代,南方林区有一种野生果树,山里人都不认识,每年8~10月椭圆形的果实成熟,果皮有黄褐色绒毛,外貌丑陋,人们都认为有毒而不敢吃。
有一年,山里人意外发现,本来满树成熟的野果却光秃秃的,且地上也无野果落下,顿感疑惑,野果都去哪里了呢?第二年野果成熟的季节,山里人日夜轮流值班,观其究竟。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,人们发现一群猴子从四面八方奔跑而来,纷纷爬上果树,你抢我夺地摘采野果,边吃边摘,抢摘一空。人们纷纷议论:“这种不经看的野果,猴子怎么如此爱吃?”待到第三年野果成熟时,山里人前去摘了品尝,剥去果皮,只见肉色碧青如玉,送进嘴里竟酸甜可口,非常好吃。
随即大家纷纷拿了大篮小筐,摘采运回家中,天天吃,年年吃。数年后发现原来多病的人好了,原来身体羸弱不堪的变得强壮了,年老体弱的也变得身轻了,于是大家把这种野果视为仙果、珍果,冥思苦想着给野果取名。一位老人站起来说:“这种野果猴子最爱吃,其颜色形态也极像猴子容貌,我们就称它为‘猕猴桃’吧。”大家一致认可,便一代代地传下来。